所谓的机器换人,就是工厂实现全面自动化生产,用单轴或多轴机械手取代原始的人工操作,这样既可以避免人工操作中的失误,也可以实现长时间无疲劳的工作状态,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,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。
中国的机器人行业才刚刚起步,技术尚未成熟,在设计上大多都是以模仿为主,自主研发能力薄弱。机器人的核心在于电机,而电机的核心技术则掌控在外国企业手中。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报道,中国机器人数量占到了全球机器人数量的三分之一,但是绝大部分是德国、日本、美国等国家的品牌。中国品牌的机器人大多采用外国核心零件,然后自己组装,缺乏技术竞争力。虽然国产机器人价格便宜,但是据数据显示国产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为8000小时,而外资品牌可达到5万小时。只有核心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中,机器换人的成本和门槛才能降下来。
工厂实现机器换人,并不代表不需要人手。机器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机械故障,机器人的系统设计、维护和改造需要有专业技术的人才。但是,我国在人才培育的工作上向来不足以满足市场。一方面,机器人技术含量高,专业知识涉及广,加上各个行业各种机器人的差异明显,跨越较大,导致机器人的人才培养困难而长久。另一方面,国家和个人对机器人的知识储备不够重视,近几年来虽然开始倡导发展高新技术,但是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旧不够健全,经常导致人才流失。
中国制造业正处在稳步上升期,很多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机器换人是不可能的。我们来算一笔账,工业上使用的单轴轨道机械手,加上一套伺服控制,只能实现一个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功能,这样的造价便宜的几千元,精密的上万元。如果要实现立体动作,增加多个功能(抓、移动、放等),保守估计都要十万元。假设一台机器人能代替3个工人,那么一个大约300人的中型工厂,要实一半的机器换人,就要投入五千万之多。实际上,机器换人的成本比我们粗略计算的要高很多。
机器换人不单单是企业自己的事情,也是整个国家工业的历史任务。未来的30年是黄金发展期,国家需要引进发展资源、颁发引导政策、协助企业转型,把中国制造业推向更高的技术领域。机器换人任重道远,只要国家与企业之间共同努力,中国成为制造强国指日可待。